“船痴”何关明自费数千万元建造绍兴船文化博物馆 只为传承与复兴百年古船文化

2021年08月10日 10时 交通旅游导报

说起绍兴,很多人就会想到鲁迅笔下的人物,还有石桥、流水、茴香豆、乌篷船。

船,是江南的前世,更是绍兴无法割舍的一脉。

绍兴的船,载过鲁迅的童年,载过祥林嫂的哀怨,也承载着我们的主人公何关明的一片痴情。

最近,绍兴松陵船厂很是热闹,船厂内正在新建一个船文化博物馆,一批又一批参加暑期实践的小学生前来参观,感受古船文化魅力。



“5000多平方米展区、拥有100余艘古船模型和2000多件船史资料……”何关明是绍兴松陵船厂的负责人,也是绍兴船文化博物馆承建者,现在,他又多了一重身份——船文化博物馆讲解员。记者看到,绍兴船文化博物馆分为船模展示区、船史资料区、非遗工坊三个楼层区域,集古船文化展示、制作体验于一体,是绍兴市第一家船文化博物馆。其展区规模甚至比国内首家船文化博物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还要大2倍。

目前,船模展示区、船史资料区已经正式对外开放,非遗工坊修缮工作正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底全面竣工。“光是复刻船模就花费了700万元。到目前为止,我在绍兴船文化博物馆的投资已逾两千万元。接下来还要继续投入。”何关明说,“现在要来参观的话,可以跟我提前预约。欢迎大家免费参观。”


往返全国各地11年收集2000多页资料

召集工匠精心复刻100多艘古船模型

不善言辞的何关明,一提到船,提到船文化博物馆,话匣子就打开了。



△船模展示区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乌篷船使用的木材是很讲究的,尤其是木头密度,其实我们现在景区看到的乌篷船已经变了味儿。”说起绍兴的船,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乌篷船。如今,制作乌篷船的手艺却即将面临失传。

“以前我父亲造一条乌篷船体需要2天,但是多年前就已经很少有人做乌篷船了。”何关明感慨,“2014年开始,我召集工匠复刻古船模型。这个由8名70岁以上的造船师傅组成的‘绍兴古船文化研究小组’,目前已经复刻出100多艘乌篷船。”

据不完全统计,绍兴传统木船类型有百余种,“明瓦船”、“戏班船”、“画舫船”……走进三楼船模展示区,那些早已从人们视野中淡去的古船,被按比例缩小、精心还原后摆放在馆内,仿佛带我们走进了时光博物馆。

“如果我现在不做这个事情,几年后,很多已上年纪的造船老技工可能会逐渐离世,那就没有人会做这个事情了。”为了还原古船,这些年,何关明往返全国各地收集船史资料。在很多人看来,何关明是个不折不扣的“船痴”,有时为了收集资料,一整天连饭也顾不上吃。

二楼是船史资料区,展区内的2000多张纸质资料,从清代到现代,时间跨度长达百余年。这些都是何关明一张张收集来的。光是收集这些资料,他就花了11年时间。如果你在每一幅船史资料前停留30秒,需要9个小时才能看完整个博物馆的资料。




△船史资料区

“建馆过程中,嘉兴船文化博物馆也来人参观过,看到这些资料很震撼。”何关明很是自豪。

他说,是传承更是责任

“要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古船文化。这件事迫在眉睫。”

今年52岁的何关明出身造船世家,是何家第四代“船文化”传人。如今,何家船厂也从当年的个体经营发展成了专业的造船企业。何关明自豪地告诉记者:“北京什刹海的画舫船、嘉兴南湖的游船,都是我们厂造的。”

“松陵船厂是我父亲1958年一手创办的,2000年后我接手管理,2003年左右我萌生了创办船文化博物馆的想法。”谈及承建船文化博物馆的初衷,何关明说,“这也是我和我父亲共同的心愿——将古船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何关明17岁就开始造船,大学毕业后来到父亲的船厂工作。“我爷爷那时候是做石头船的,东湖的石头船基本都是他做的,就是运石头用的。对于船,我从小就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喜欢了。”这些年,何关明走访了很多城市的博物馆,发现那里大都有古船文化博物馆,这更加坚定了他在绍兴建馆的决心。在和何关明的对话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让后人知道我们绍兴的船文化。”

“绍兴的造船历史悠久,有许多独特的技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乡绍兴公路交通网日趋发达。木船因为使用年限低,比较容易损坏,正在逐渐萎缩和消失,加上制作古木船的工匠们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可能十年以后,这一技艺就会消失了。保存绍兴古木船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何关明说。

“非常有意义。”记者也采访到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馆长何建春,对于何关明的这一做法,他不禁竖起大拇指,“何关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最难的一部分。运河最主要的文化就是船,古船都是木制结构,到现在保存的古船已经很少很少了,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保护。浙江船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2016年,何关明被评为绍兴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而眼下,馆内一楼非遗工坊的工作也进入了收尾阶段。“非遗工坊能培养出更多的手艺人,造出更多的绍兴古船,那我也就没遗憾了。”何关明轻轻地说道。


记者手记
/
深情守望:凡人的大梦想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比如何关明。

松陵村有上千年的造船历史,村里有许多造船人家。他们世世代代造船,出过不少大师级工匠。何关明就是生长在这里。

“船痴”、“船迷”……很多人给何关明冠上了这些定语。但何关明说,他只是个普通人。

其实十多年前,记者就在采访时见过何关明。那时的他,已经接过父亲的衣钵多年,作为绍兴松陵船厂的负责人,对船的热爱溢于言表又刻入骨髓。他透露出要建造一个船文化博物馆的愿望,复兴和传承日渐式微的绍兴古船文化。




△工匠师傅正在复刻船模

他说,每经过一处风景,只要看到有船的,他都要拍照,把船的样子拍下来。他平时喜欢和朋友一起钓鱼,也喜欢搜集古老的石头。对他而言,年岁久远的东西会带着独特的魅力。

“那时候,觉得这个梦想很遥远。因为我知道这条路不好走,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何关明对记者说,“但是谁让我热爱呢?”

是啊,心中热爱,真的是能创造奇迹的。十多年过去了,“普通人”的这个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只是谁也无法完全体会,何关明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坎坷与孤独。这十多年,船厂绝大部分的收入都砸在了建造博物馆上;八年前父亲的离世,更是让他在这条追求梦想的路上少了很大的精神支柱。但是孤独,从来不是他追求梦想路上的“绊脚石”。因为有着清晰的目标,何关明的每一步走得虽坎坷却很坚定。

因为这次采访,记者还知道了这几个名字:宁波一位企业家尤飞君,每个周末总会跑到沿海各个城市,不是去考察项目,也不是去洽谈业务,而是直奔当地的博物馆、古渔村、古迹遗存点,寻访与古代舟船相关的史料;舟山船模的传承人钱兴国,他的工作室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舟山船模不仅传承我国古船文化的记忆,更是对研究古今帆船发展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陆梦,对于馆内展品如数家珍,神采飞扬地把这些船舶背后的故事讲给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听,旺季时每天需要连着讲两场至少5个小时……在浙江,还有很多的人为保护和传承古木船文化做着努力,深情守望着这份文化自信。

芸芸众生中,有多少人只是碌碌无为,又有多少人是找到了毕生梦想并为之努力的呢?何关明他们是幸运的,也是值得尊敬的。

故事的最后,我们再细细观察这些精巧的古船:斑驳的船身、褶皱的船帆、挺立的桅杆,精细的雕工、栩栩如生的船工,几乎复原了古船的每一处细节,仿佛在低吟着那段封尘的百年船史……



监制/丁前程 郑莉

编辑/周倩

记者/陈惠

见习记者/林伟凡

部分图片由何关明、刘玉宝提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