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石油平台海域通航安全风险防范演习在天津举行

2021年07月27日 10时 中国水运网

7月26日,全国首个石油平台海域通航安全风险防范演习在天津举行,本次演习由天津市海上搜救中心、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这次演习是国内首次将石油平台防碰撞与客轮大规模人员疏散相结合的演习,也是全国首次融合卫星通信、微波自组网和海岸电台多种技术手段于一体的远程可视化通信指挥演练,更是现场通航环境最复杂、模拟情况最丰富、规模最大、距岸最远的一次海上搜救综合演练。


 
演习首次选取了距离天津市岸线90公里的曹妃甸石油平台附近海域开展。演习包括了客轮大规模人员转移、伤员转运及医疗救治、应急拖带、落水人员搜寻救助、船舶消防、船舶堵漏、溢油围控清除、石油平台人员疏散8个科目,模拟的是一艘计划靠泊天津邮轮母港的客轮因疏于瞭望与准备原油外输作业的提油轮发生碰撞场景。事故造成客轮船艏发生火灾,1名旅客落水、多名旅客受伤,数百名旅客生命受到威胁;提油轮船体破损,燃油外泄,船舶处于失控状态,并在向石油平台方向漂移,存在碰撞平台风险。


 
接警后,天津市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事发水域实施了交通管制,并迅速调派救助、消防、堵漏、清污、医疗、水上警戒以及海上搜救志愿者等应急救援力量,全力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无人机快速锁定落水人员位置,并对客轮火势发展和溢油扩散情况进行持续监测;救助船舶在无人机的精准定位下成功救起落水人员;救援直升机迅速飞抵现场转运重伤员,“北海救111”轮傍靠遇险客轮高效转移涉险旅客和船员;岸基医疗队对不同伤情的伤员进行高效甄别和救治;两艘消防拖轮启动高压消防炮抵近失火客轮协助开展灭火作业;石油平台关闭井口,平台人员紧急疏散;两艘大马力拖轮对提油轮开展应急拖带,避免碰撞平台的次生事故发生。


 
与此同时,现场指挥人员一方面,调派水下机器人、潜水员对提油轮水线以下破损部位开展探摸和封堵作业,阻断燃油进一步泄漏;另一方面,借助无人机监控和溢油漂移预测,精准掌握了海面油污分布情况和扩散趋势,组织专业清污船舶,在已发现的油带下游布设围油栏,采取“U”型围控方式拦截溢油,开展海面油污回收作业,并对残留油膜喷洒消油剂,进一步清除海洋生态环境威胁......一道道指令不断发出、一条条信息快速反馈,一个个科目紧张有序地展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财产和海洋环境保卫战正在紧张有序的打响。

经过一个小时的高效联动,发生险情的客轮除必要留守船员外其余人员全部得到安全疏散和转运,落水人员被成功救起,受伤人员得到妥善救治,客轮火灾完全扑灭,提油轮船位得到稳定控制,碰撞平台风险解除,破损船体封堵成功,海面溢油全部清除,所有演习科目圆满完成。

整个演习过程中,天津市海上搜救中心充分发挥陆基指挥协调、海基应急处置、空基监视监测和天基通信传输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应急体系效能,借助于融合卫星通信、微波自组网和海岸电台等多种技术手段于一体的“海上信息高速公路”,对事发水域现场态势进行全方位多维感知,对周边水上交通动态进行全要素动态管控,指挥多种专业力量对不断衍生发展的复杂险情进行全方位协同处置,“陆海空天”一体化有机融合、协调联动产生的聚合效益,大大提高了应急反应速度,决策指挥效率和应急处置效果,实现了在中、远海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看得见、传得回、到得了、救得下”。


 
此次演习共有19艘船舶,2架飞行器(包括1架直升机、1架无人机),8台救护车辆,400余人参演,演习贴近实战、远程拉动,全方位锻炼了天津市海上搜救队伍应对处置中、远海特别复杂海上险情的能力,检验了海上远距离可视化通信指挥系统的可靠性,对于高效实施水上大规模人命救助,保障海上油田生产作业安全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为实现海上搜救高效联动,打造与天津港世界一流港口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海上搜救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十三五”期间,天津市海上搜救中心共处置海上险情184起,调派救助船舶626艘次,调派救助飞机46架次,救助遇险船舶175艘,救助遇险人员1663人,救助成功率98.11%,较“十二五”期间上升0.8个百分点。

天津作为建设中的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港口经济在地方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海上搜救作为海上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既是提升港口综合保障能力的重要一环,又是“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海上搜救中心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持续强化应急能力、着力打造海上搜救铁军,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津港世界一流港口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为实现交通强国的庄严承诺而冲刺攻坚,全力保障新时期水上人命和财产安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