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因成就“百年船梦”

2021年06月23日 09时 崇明报

□ 记者 季佳倩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前青铜甬道上的“中华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1865年乙丑,清穆宗同治四年,第一个大型近代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建立。”

从那时起,江南造船就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富国强兵之梦。百年的奋斗,江南制造用打造世界一流造船企业的信心和行动,擦亮“上海制造”和“中国制造”的招牌。如今,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造船基地之一。

百年“大船梦”的背后,离不开江南造船对创新人才的孜孜追求,离不开“江南人”对于工匠精神的坚守。

用十年涅槃重生

2021年3月28日,春日的长江口风平浪静、波光粼粼,崇明区长兴岛的一座码头上却人头攒动、热火朝天,全球首艘新造86000立方米超大型双燃料液化石油气船在这里正式命名。



这里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镌刻在巨大龙门吊上的“江南长兴”四个大字,在无声诉说着这座百年老厂的荣耀。中国第一炉钢、第一门钢炮、第一艘铁甲兵轮,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都在这里建造,说起江南造船的辉煌,每个“江南人”都如数家珍。

这些荣耀得益于江南造船的不懈奋斗,同样也源于一次华丽转身。

故事的开始,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2005年,为配合上海市对于世博地区的新规划,江南造船离开了奋斗数百年的黄浦江畔,搬迁至长兴岛。搬迁之初,难免繁忙,相关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源也有待完善。从2008年6月完成整体搬迁到2012年实现同型产品批量化生产,是江南造船上岛十年发展的初创时期。

“搬迁以前,我们造的基本都是散货船,船只大,技术含量较低。上岛之后,我们利用整体搬迁的契机,实现了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的科学转变,突破了上岛发展的第一关,实现了老厂到新厂的蜕变。”江南造船人力资源部党支部书记、副部长陈子春告诉记者,搬迁至长兴岛十多年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一次“闯关”,分别是“批量关”“转型关”和“高质量关”,“2011年至2012年,江南造船成功突破‘批量关’,很多人形容这几年江南造船交船速度之快,像‘下饺子’一样。”

不过,发展之路上,既要有“高速度”,也需要“高质量”。如何实现从速度到品质的跨越?“需要转型!”陈子春介绍,2012年起,江南造船开始主打高端船品的研发及制造,如“大型集装箱船”“各系列液化气船”“高端公务船”等。这些船舶的技术难度更大,质量要求更高,周期控制更难,对江南造船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钢板上的焊接“书法家”

“在转型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陈子春说,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技术一流、作风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有了成熟的人才队伍,江南造船才有“底气”实现高质量发展。

陈景毅是“全国技术能手”,有多项焊接技术全国首创。1990年,陈景毅进入江南造船机装车间,成为一名船舶管道焊接学徒工。在上海一年多的漂泊让他深感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他暗下决心,必须学好焊接这门手艺。工作中,不管什么活,陈景毅都抢着干,焊完一根管子,带教师傅检验合格后又去焊下一根管子,很少休息。

在师父刘维新的指点下,陈景毅的技术突飞猛进,两年不到就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焊接任务。不仅如此,陈景毅还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比如,在一次乙烯球罐焊接过程中,陈景毅巧妙采用多人对称焊、间接退焊法,圆满完成了任务。经过一年试用,球罐开罐进行了Y射线、超声波、磁粉各方面的探伤,发现无任何裂缝,在业内引起震动。



从事船舶焊接30年来,陈景毅拥有了一身焊接好本领,他手下的焊缝精致漂亮,被称为钢板上的焊接“书法家”。而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陈景毅在带徒传技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培育了一大批承载深蓝梦想的“江南焊花”,有三代高徒,为江南造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有一次,陈景毅团队受领某型舰分段焊接任务后,尝试多种方法始终不能把焊接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随后,陈景毅带领团队开始了攻关之路。“人控质量的传统做法很难适应这型舰的建造,对焊接质量的管控需要升级换代。”陈景毅回忆,大伙便通过焊机联网建立数据库,用计算机测算和控制每一个焊接工作点的参数,最终建成数字化焊接质量管控系统。

“从‘人控质量’到‘机控质量’,实现了精准制造、精准管控,这种具有创新活力的管控模式真正把这型舰打造成毫米级工程。”陈景毅感慨道。

如今,江南造船拥有一大批造船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为建造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人才选用、考评机制奠定了基础。据统计,江南造船拥有中华技能大奖1人、全国技术能手11人、上海市技术能手3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上海工匠4人。

“人才队伍是江南造船实现创新发展的厚实基础。这支队伍就像一个金字塔,我们要把底部做厚做实,扩大基本技能人才队伍,才能拔高这座金字塔的高度。”陈子春告诉记者,为更快地培养一批技能人才,江南造船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待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政策。比如,公司会定期组织各层次技能比武,为“好苗子”提供舞台。江南造船还以校企一体、厂校融合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们,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何以吸引30多名博士

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全球首艘新造86000立方米超大型双燃料液化石油气船、我国首艘深远海大型专业海道测量船……搬迁至崇明长兴岛至今,江南造船已累计交付各类船舶近200艘,为我国海军走向深蓝,国家海洋科考、探测等海洋装备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江南造船为何拥有众多“首艘”?“成立开始,科技创新就深植于江南造船的企业文化里。创新基因使得船厂创新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陈子春感慨,自主创新背后,是江南造船强大的科研队伍和投入。

2016年,江南研究院成立,标志着江南造船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江南研究院秉承“开放、创新、合作、共享”的理念,紧密围绕公司重大战略产品和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确保创新工作有实实在在的依托。

“除了船舶产品设计之外,我们还重点围绕市场研究和开发。”江南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成立江南研究院,就是要瞄准前沿的造船技术,打造一个开放式的科研创新平台,进一步吸引跨行业、跨地域、跨体制的专家参与进来,提升江南造船的核心竞争力。”

自设立以来,江南研究院坚持“围绕市场做研发、围绕战略做布局、围绕生产做设计”,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研能力全面升级,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先后携手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行业内领先的研究院所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特别在船体总段精细制造技术、舰船减振降噪技术、舰船动力系统研究、舰船智能制造技术等核心技术方面进行重点攻关。

四年前,饶志强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次年6月,他来到江南研究院开发研究所从事船型开发及新船研发工作。他与博士团队成员们凭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有一次,某重点型号首制船出现噪声难题,饶志强通过仿真、实验、实船等,确定了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处理方案,最后成功攻克了难题,提高了装备的性能和水平。

为何选择江南造船?饶志强腼腆地笑了,他说,“扬帆大海”是他的梦想,“投身科研”是他的责任。“江南造船是中国第一军工造船企业,不管是军品还是民品,类型最多,技术含量最高,这两个‘最’,大伙有‘底气’说出来。大国重器,江南造船有这个担当。在这里,有许多平台和傲人业绩,吸引各类人才过来,希望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贡献一份力量。”

成立四年多来,江南研究院设立了智能制造、先进焊接、液化气技术、舱室环境等十大重点实验室。目前,公司签约了“双一流”高校硕博研究生224人,其中博士达34人,有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国内顶尖院校毕业生。

“坚实的人才储备和领先的研发水平,在整个行业内很少见,这是一个大突破。”江南造船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张珅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领导班子以“创新引领”为方向,致力于打造一支卓越级的舰船研制领域核心人才队伍,通过优化体制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成长铺平道路,引领公司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据了解,江南造船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机制,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足功夫。比如,从顶层梳理扩展了创新人才发展道路,为不同岗位的“奋斗者”打通晋升通道;打破常规,增设高层次人才科研津贴,达到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水平;以科研成果产出为依据“论功行赏”,充分激发创新创效动力;为核心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条件,包括免费单人住宿、免息购房借款等措施,确保核心人才全身心投入工作。

大洋深处,碧波荡漾。回望百年,“江南人”交出的成绩单,收获满满。进入新时代,崭新的考卷,等待着“江南人”用更多智慧去作答。


本文来源:崇明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