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企业如何破解劳动力“痛点”

2019年12月20日 10时 中国水运报


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船坞。 本报资料室供图


作为世界前三的造船大国,劳动力成本一度是我国造船业的核心比较优势。然而,近年来,企业用工问题愈发严峻,给越来越多的造船企业造成了困扰,也引起了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指出,上半年,骨干船企反映行业“招工难”“用工贵”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船企高端人才向其他行业流失和劳动力短缺迹象越发明显。

我国船企目前用工市场正遭遇怎样的挑战?未来应从哪些方面发力?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招聘遭“冷遇” 人才市场青黄不接

按照劳动力市场发展规律,“90后”本应成为船舶工业一线生产战线上的主力军。然而,记者从江苏某大型船企了解到,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船舶行业吸引力正在降低,部分船企“90后”仅占人才队伍的2成。

“今年初,我们通过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等渠道招工时,大部分求职者均要求我们将单位介绍发给他们了解后再决定是否来面试。在了解造船业工作环境与薪酬并未有明显竞争优势之后,原本答应前来面试的求职者很多直接‘爽约’。”江苏某船舶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张山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对于船舶行业受冷落的原因,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吴蔚雯指出,受到船舶行业长期不景气和船价大幅下跌的影响,船舶企业的薪酬竞争力持续下降,造成船舶企业人员流失相对其他行业较为严重。“同时,他们更希望在团队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拥有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业内人士分析称。

职业发展生涯通道设计单一是整个船舶行业遭“冷遇”的另一个原因。记者了解到,从进入船企从事一线技能岗位工作到成长为一名业务技术精湛的技师,最快需要8年,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要15-20年。对于技能人才晋升方面,仅有业务技术等级方面的提升,极少有机会成长为管理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船舶企业每年的高技能人才流失率为15%左右,流失率高的企业达到30%,而且流失的大多是各关键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船舶企业高技能人才流失大大高于传统制造业5%的流失率。“可以预见,随着船舶市场的逐步复苏,许多船舶企业都将面临技能人才急缺的矛盾。”吴蔚雯告诉记者。

此外,船企缺乏一定的技能人才储备是人才断层的另一原因。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是由于市场外部环境导致企业盈利难,招聘一定数量的技能人才作企业储备人才,必将增加劳动力成本。其次是大部分船企管理层认为只要完善现场实操基本业务技能和自我培训,就能满足现阶段造船生产需求,对沉淀技能人才,建立结构稳定的技能人才队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科以上学历特别是重点院校本科生比例偏小,大专层次比例偏大,大部分设计人员停留在消化图纸的生产设计层面、施工管理人员停留在单纯的指令传达层面等,更高层面的具备研究开发能力、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瓶颈。”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

“一专多能”受追捧 创新体制机制正当时

近年来,为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船企针对用工需求减少的现状,大力推进“一专多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在南通中远川崎有限公司生产现场,记者看到安全帽以红、蓝、黄、绿等6种颜色为底色标签,上面分别写着焊接、涂装、装配等字样。别看这小小的标签不起眼,作用却不可小觑。每种颜色代表一种技能。

该公司实施“一专多能”岗位技能管理制度后,工人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如今,南通中远川崎同时掌握2项技能的工人达到100%,最多的掌握了6项技能。据了解,南通中远川崎通过培养“一专多能”工匠,特别是在分配和激励制度上向“一专多能”工匠倾斜,对稳定企业劳务工队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实施“一专多能”岗位技能制度对船企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一名涂装工能进一步掌握开高架车的技能,就能独立完成一个流程的工作,从而节省两名工人在操作中的协调和等待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江苏某船企涂装队工地主任陈先生表示。

随着企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专业人才、紧缺工种不足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例如,江苏一家船企今年将开工14型新产品,船型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生产设计集中,生产技术准备任务繁重,但该船企专业人才不足,完成相关产品研发任务面临着较大困难。还有一家船企在进行新的建造项目时发现少数设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无法完全适应业务需要,存在一定的设计岗位人员缺口,打算通过社会招聘引进有经验的设计人员。

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倒逼船企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提高技能人才的业务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一流的施工质量为船东提供满足需求的品牌产品。

帮助技能人才快速成长是船企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首要条件。对于刚加入船舶行业的技能工人来说,如何快速适应技术密集型的工作环境是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第一课”。业内专家认为,船企应在推行技能人才入职培训的基础上,从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予以跟踪与关心,帮助他们快速融入船企高节奏的工作环境,全面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比如船企与技校联合办学,将入职岗位培训教育与生产现场工艺技术课题攻关案例还原至学校课堂,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指定优秀的工程技术骨干与技能人才形成“一对一”的成长帮扶计划,以现场工艺技术问题为业务交流主题,切实帮助技能人才提高现场施工工艺技术能力。

此外,船企还应将“首席技师”“金牌工人”“大工匠”等评选形成常态化的激励机制,通过企业重大在建产品项目的锤炼,多渠道发现与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开辟技能人才在专业技术与行政管理两条线上的晋升通道,让技能人才能够享受职业技术发展和实际收入提升的双重激励。

今年4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出台了特级技师评聘管理办法,以更实的举措拓展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为船舶行业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表率。

“用工荒”迎转机 制造工艺革新升级

扎实提升生产效率,是应对劳动力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几家走在行业前列的相关船企已经实施了相应的智能车间改造以及智能制造项目。

作为机械工业下属分类的船舶工业,前两年还主要依赖人工作业,如今也开始加快了“机器换人”的发展步伐。

近日,记者在舟山金海船务公司看到了正在投入使用的除锈爬壁机器人,这是由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电子与智能系统研究所宋伟副教授团队研发。据了解,这种宽约1米的两轮小车,能“飞檐走壁”,担负起大型船舶的除锈作业,效率相当于10个工人同步作业,同时可实现作业废水的循环再利用……

业内专家指出,对船舶行业来说,实施“机器换人”对解决劳动力问题有诸多益处。其一,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以化解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并降低造船成本;其二,有利于稳定人力资源队伍,船舶行业一些艰苦岗位的工作由机器人来完成,将对年轻劳务工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加,劳务工队伍也会随之稳定很多;其三,可降低人员管理难度。机器人的应用可大大减少劳务用工量,使劳务管理变得简单、顺畅。使用机器人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作业精准度,降低返工率,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大力推广应用机器人、提升自动化率是船舶行业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应借政策“东风”发力,在造船自动化、智能化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目前,船舶建造普遍应用机械臂、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韩国和日本已拥有完整的智能化设计、生产运行和运营管理系统;建立了从船舶设计、研发到建造的智能化控制体系。船企广泛运用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码垛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传统机器人,在降低误差、提高生产率、节约成本方面效果明显。

适应变化,革新升级。或许,这才是这场“用工荒”背后的最优解,也是解决当前船舶企业劳动力“痛点”的根本途径。

来源:中国水运报 洪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