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航运就业那些事

2019年07月29日 09时 航运界网

教育部数据,2019年夏季,中国有834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并再度刷新中国高校毕业生历史记录:比一年前高出14万,比10年前高出223万,比15年前高出554万。然而,据航运界网多方了解,近年各大公司却将用人预算减了又减。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求职者来说无异于一场寒冬,如果你也曾感受过一些求职寒冬,不妨听听来自业内的不同声音:
 


“我们一直缺适合的人”

近几年,时不时有公司爆出裁员的消息;可是更多的行业则对招到合适的员工一事相当渴求。一面苦苦等待适合自己的求职者,一面想尽各种办法要留住员工。

国内一家知名航运公司CEO在面试新员工时多次表示,公司一直处于缺人的状态,实际上缺的是适合的人。“所谓适合的人,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唯一需要的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大家推进某一项任务时,可以独当一面”,该CEO如是说。同时,一位在外国船级社驻华机构工作多年的负责人也表示,公司年年都在招聘,但已经连续两年没有纳新,原因也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具备责任心的人,就是他的团队一直在寻找的“合适的人”。

不止一位航运单位负责人对航运界网表示,面试时遇到越来越多的应聘者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专业准备和心理准备,甚至连最基本的面试常识都不了解。迟到、着装随意、简历制作粗糙、求职意向不明确,甚至专业基本知识缺失等问题,屡见不鲜。

目前,到公司应聘,英文面试环节成了一道绕不开的坎,对话内容通常是英语日常口语交流,基本上不会涉及太多专业知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大批应聘者出局,其中不乏有实习经验的研究生。前述外国船级社驻华机构负责人向航运界网坦言:“面试没有通过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英文表达太差了,有的人说着说着,自己就放弃了,问是否可以用中文表达。”事实上,一些应聘者头脑中有一定的知识存储,却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出来。但就一些具体岗位而言,需要具备的素质,恰恰是有良好的现场沟通与协调能力。因此,该负责人表示,相对于工作岗位匹配的基本技能和常识,是从事相关行业的第一步。对此,某船舶经纪公司负责人持同样观点。

上海某知名物流公司总经理认为,公司缺“合适的人”是普遍存在的,分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人员流动,公司没有后备力量补充;二是由于公司扩大规模,现有岗位需要更多的人。不过,国内一家知名船舶管理公司总经理对近些年海员市场招聘难、后备力量不足、转行人数增多的状况表示担忧。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某些行业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呢?前述物流公司总经理就企业的角度给出了解释:一些中小型企业,采取一人一岗制。没有人员培训的预算,一旦出现辞职、缺勤等状况,对于人员的需求就会极度迫切,相关工作也会立即“捉襟见肘”。同时,他也向航运界网透露,目前行业内“工作主动找上门”的现象,与“主动找工作”的现状同样普遍。
 


“我想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对于同样的问题,国内一所涉海类院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与以往的毕业生相比,目前的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原来就业是生存的基本,现在伴随着就业机会增多,学生对于能否马上就业,心态相对放松,他们更看重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作为今年毕业季的“上岸者”,航运管理专业毕业的小徐目前就职于知名外资航运企业。在他看来,第一份工作,一定要适合自己,最重要的是成长的机会。目前这份工作基本上是立足于自己专业选择的。因此,在校学习的法律、租船业务相关的课程,对目前的工作帮助很大。此外,海商法专业毕业生小石也表示,对于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会立足于本身专业选择行业,同时结合自身兴趣选择职业。

英语专业毕业生小宇表示,当初在选择入职一家垂直行业媒体机构时,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感兴趣,而且英文编辑的工作内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可以说是一个感兴趣且擅长的工作。在被问及是否希望入职大型企业时,小宇表示,企业大不大无所谓,但一直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部门的氛围轻松,团队成员间和谐相处。

此外,另一位非航运专业徐姓毕业生表示,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在自己有迫切的某项需求之外(安身立命),当然最看重发展空间、行业前景,以及公司实力,毕竟工作之初站位、眼界格局都很重要,这都决定了以后是否能够走得远、能够走多远。

航运界网还接触到一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如今步入工作岗位已是第7个年头。他表示,刚毕业时,会更纠结于选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看公司福利多不多。但经历2次跳槽后,认为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才是对自己真正好的福利。如果能重新选择第一份工作的话,他会关注公司文化多一些。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指标:1.融入速度:帮助入职新人尽快融入团队。2.包容度:对一个新人的容错率。3.创新度:有无特色文化、项目。4.成长度:公司本身在行业里的成长年限、速率,对员工的成长关注度。5.体系度:业务体系、人员体系、薪酬体系、做事体系等。

“海上陆上,都不容易”


某外资集装箱班轮服务公司总裁表示,以前基础的操作岗位,大家都会挤破头地抢着应聘,现在却无人问津。很多航运企业在进行招聘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扎心的事实:目前,由于航运行业整体仍然处在低迷状态,几乎没有名校的应届毕业生会选择航运业,即使有适合公司岗位的名校毕业生留下来,也会随时随地高度担心他们会不会一旦发现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迅速离职。

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班轮服务公司。近些年,船员求职市场的应聘者人数也在持续下降。国内某船舶管理公司总经理表示,十几年前,船员的薪资待遇与陆地的工作岗位相比,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很多海事院校的学生刚刚毕业就选择上船工作;但是现在看来,船上和陆地的薪资待遇几乎没有差别。因此,出于家庭、职业发展等因素的考量,海事院校的毕业生大多选择在陆地工作;而在船工作的船员出于同样考量,也越来越多地选择改行或者下地工作。

在面对航运界网发去的问题时,已经做到大型集装箱船干部船员的李先生回复称:“坚持在船工作到现在,还是有一定的行业情怀,但这种情怀在逐年递减。也许有一天,会最终消失殆尽。”他表示,自己已经靠做海员的工资首付购买了住房,但仍需每月还贷;且妻子是全职妈妈,暂时没有工作,“压力还是挺大的。”据李先生介绍,目前在船工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许多人学习航海专业时并不了解船上工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今船公司想要留住大学毕业的高素质航海年轻人加以培养,是越来越难了。”

然而,在陆地的工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上海某知名物流公司总经理对航运界网介绍,货代这一行业,初始薪资可能会达到应聘者的预期,但加薪空间不大,最直接、有效的升职加薪途径就是跳槽。为了生存,从业者们不得不每两到三年,跳槽到不同的货代公司。当然,也会有少数从业者选择创业。

此外,国外某知名船舶经纪公司负责人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大家普遍的认知里,凡是提及操作方面的工作,都和“高大上”扯不上关系。但实际上,工作岗位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能在某一业务领域独当一面,甚至不可替代,同样会受到他人尊敬。

“现实与理想还真不一样”

说到现实,不得不提到薪资待遇,就航运界网采访到的几位应届毕业生而言,他们目前的薪资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有些还要继续由家长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仅仅来源于经济上,还有专业知识的断层。目前的英文编译工作,对英语专业的小宇来说,最大的压力并非中英内容的互译,而是来源于专业知识。入职时,几乎所有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有名词,都是从零学起。不过,对于目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受访的毕业生都表示,工作和专业不符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有没有这个意识去主动做调整和改变,而不是被动等着被同化。

当然,也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以其他方式面对现实——国内读研和出国深造。前述非航运专业毕业生小徐,毕业于上海知名高校动力工程与自动化试点班,他向航运界网坦言,全班25人几乎一半在国内高校读研,另外一半选择了出国深造,而他自己也在第一次考研失利后选择“二战”,到更心仪的学校就读。在被问及研究方向的选择,是否会考虑船舶机械设计相关方向时,小徐表示对于船舶甚至是航运领域都不是很了解,所以还是希望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

而航运管理专业的小徐和海商法专业的小石则表示,他们所在专业的毕业生,80%以上都选择了就业。同时,前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老师也表示,近五年学生的签约率逐年上升,就业率维持在98%左右,升学和出国学生比例基本呈现上升趋势。

在采访过程中被问及求职的困惑时,不少毕业生表示,目前很多企业的招聘岗位都明确要求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但是对初出校园的他们来说,只能对这些心仪的岗位和公司望而却步,这或许也加大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然而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和成本,给到毕业生的薪资往往也没有办法满足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因此“如何留住人才”也成了不少企业的困惑。

前述船舶管理公司总经理表示,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仅需要企业拥有健全的培养机制,也需要行政主管部门规范企业间协作,共同打造健康的行业生态。特别是对有行业情怀的毕业生和从业者,不仅需要从实际方面关注其成长和培养,还需要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有奋斗的目标和力量。

“与其焦虑当下,不如向前看”

当前,航运业,尤其是货代、船公司等企业中,手工劳动依然占据较大比例。但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兴起及广泛应用,很多人工劳动也在面临可能会逐渐消失的局面。同时,如今的航运业出现一系列新业态、新技术和新规则,意味着在未来的十至二十年里,航运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即除了航运知识之外,可能还需要具备一定其他方面的知识储备,如法律、金融、IT技术、新媒体运营、市场营销、第二外语等,很多从业者也将面临着转型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面对这样的趋势,某航海类高校一位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认为,目前学生对意向企业的要求相比以往有所提高,这反映了就业过程中选项增加了、机会增多了,对自己的就业思考变多了。一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工作,不再是首选。作为应聘者,在思考能为企业带来什么的同时,也会更深地思考,自己从事的工作会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发展和机会。

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新局面对传统航运业冲击,以及对航运业本来就缺乏了解,导致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就已经把航运相关专业排除在外;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知识、新事物,加之身边的同龄人都会被热门行业吸引,传统的航运业再一次成为众多从业选项里的“备胎”。这或许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培育过程,将行业情怀逐渐渗透,慢慢融入学生的思想。

此外,一些基础行业也需要鼓励和引导发展,尤其是船员这一职业,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也要鼓励扩大就业人群,充分利用领头企业的引领作用,真正把行业做大做强,在国际舞台发发声音。

走上工作岗位或许是年轻人在18岁之后的一个更具现实色彩的成人礼。一面是随着新技术与新行业的兴起,有了更多元的从业选择;一面是求职者数量逐年攀升。这一现象不止出现在航运业。具体到个人,无论是从业多年的“老法师”,还是初出茅庐的“新生力量”,都必须开始反思如何面对职场、工作,甚至是终极拷问:到底要做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注:应所有受访者要求,本文所提及的单位和个人均为匿名和化名。

来源:航运界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