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运:坚持生态优先 走水清岸绿发展之路

2019年01月14日 09时 中国水运网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调研时强调“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为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新要求,持续用力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四川水运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动四川水运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生态水运 保岸线资源
 

我省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水运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全过程。制定并印发《2018年续建重点水运项目推进实施方案》,规定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及项目业主在项目环境保护方面的任务分工,将建设项目生态环保相关措施执行情况纳入建设过程管理并实行不定期督查和通报。开展督查和通报工作。对部分项目环保措施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要求。
 

港口岸线资源保护是建设生态水运工程的重要内容。为此,我省加快推进非法码头整治,目前已全部完成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工作。其中,应取缔的50座非法码头已全部拆除,并通过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需规范提升的38座码头,已规范提升或全部拆除,拆除的82座非法码头已全部完成生态复绿。以“河长制”为抓手,启动嘉陵江、岷江等省内其他主要通航河流非法码头整治。印发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通航河流非法码头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整治目标和整治工作安排。开展全省港口岸线普查和港口岸线保护范围划定工作。
 

调整运输结构 推进船舶标准化
 

实现水运的绿色健康发展,运输结构的调整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岷江、嘉陵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加快高等级航道专项养护工程项目建设,提升水运通过能力。积极推动泸州、宜宾港与下游重庆港、武汉港、上海港等港口合作,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泸州港参与的铁公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进展顺利。
 

与此同时,全省还大力推进船舶标准化工作。目前,水运正在开展20、30、40、60客位新型客渡船标准船型图纸设计工作,各船型将作为客渡船标准船型在全省推广。完成了全省旅游客船船型安全技术指标的编制工作。完成长江水系船型标准化工作和过向家坝升船机标准船型研究,拆解各类老旧船舶150艘。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将适合我省水域的长江三峡过闸运输船舶货-35、36型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畴。加强日常监管,对达到报废年限的船舶不予检验发证。
 

应用清洁能源 建设污染防治体系
 

近年来,全省大力发展LNG动力船等节能、环保船舶,推进港口防污染防尘设施和码头岸电、LNG加注站点等清洁能源设施建设,严格落实内河和江海直达船舶使用合规普通柴油和船舶排放控制区使用低硫燃油要求。加快推动省内港口城市编制发布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积极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并做好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的衔接。在全省有条件的市州逐步进行LNG船舶改造试点和推广。组织协调广元、乐山开展新能源旅游示范船型研究,研究新能源船舶的鼓励政策。
 

除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之外,全省还积极强化港口船舶污染防治体系建设,推动出台监管联单制度和联合监管制度。泸州、宜宾、德阳、眉山等4市已印发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及有关部门的联合监管制度,广元、南充、乐山、绵阳、成都、攀枝花、资阳等7市已完成相关制度的起草工作。
 

健全港口和船舶污染动态监管,泸州、宜宾、乐山市3市完成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其余相关15个市州已全部启动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港口污染防治建设任务正加快推进。持续开展船舶生活污水存储及处理设施改造工作,目前,全省船舶均配备了污油储存桶或污油收集简易设施,全省船长20米以上且主、辅柴油机总功率22.5千瓦及以上船舶,全部配备油水分离器,占全省船舶总数的91.8%。持续开展船舶防污染设备设施改造,鼓励研发节能环保新型船型。
 

安全监管和应急能力双提升
 

全省积极推进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研发“两库一图”信息系统。开展船舶防污设施设备配备及运行情况专项检查,协调安监、环境、水利、旅游、农业等相关涉水部门开展船舶污染防治联合执法行动。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设备设施建设,推进市县两级水上安全监测巡航救助现代化信息系统。加强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建设。以推进落实《四川省水上交通安全监测巡航救助一体化建设专项工程方案(2016-2020年)》为抓手,通过加强巡逻船艇配备及省、市、县水上应急救助基地、站、点建设,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推进1个省级水上应急救助物资储备中心、5个省级片区水上应急救助基地、11个市级水上应急救助站和268个水上应急救助点建设,形成“1+5+11+268”的水上应急救助体系。

来源:中国水运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