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通道牵手珠江两岸湾区一体助力经济腾飞

2018年11月27日 10时 宝安日报

在机场码头西南侧不远处的海面上,3000多根钢板桩围拢而成的屏障内,施工船正进行回填砂作业,这是深中通道东人工岛的临时堰筑段,未来将是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和广深沿江高速交通枢纽转换点;距机场码头约7公里的伶仃洋面,一座似要翩然飞舞的“海上风筝”已悄然成型,整个深中通道工程的控制性结构——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已经填筑完成。这两个项目段,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正在宝安建设的世界级跨海通道工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两座人工岛。东西两座人工岛之间,还有着深中通道项目中难度最大的沉管隧道,深中通道工程一旦竣工,深圳前往中山市区路程仅有50公里,这对于连接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以及深莞惠、珠中江两个沿海城市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毫无疑问,深中通道将成为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日前,宝安日报记者深入探访宝安辖区内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东、西人工岛。记者从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获悉,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堰筑段预计于2020年具备沉管隧道对接条件,而西人工岛也正在进行沉管隧道对接段的施工。

  
东人工岛 连接沿江高速和海底隧道的转换平台

  
深中通道项目东人工岛位于福永码头侧岸滩,即宝安机场南侧,东连在建广深沿江高速深圳段侧接线工程,西接项目沉管隧道。作为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枢纽互通立交,深中通道东人工岛除了承载着项目沉管隧道与桥梁交通转换的功能外,它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机场枢纽水下互通立交,实现深中通道与广深沿江高速、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大铲湾港区、大空港区之间的快捷交通转换。未来经深中通道东人工岛水下互通立交,便可东往深圳、西往中山、北往广州、南往香港,真正实现快速便捷交通转换、各城市间互联互通。

  
据悉,东人工岛长930米,南北向轴线长1136米,陆域高程4.9米,陆域面积约33.51万平方米,相当于48个国际标准足球场。主线隧道长1335米(其中堰筑段长480米),匝道隧道长1839米,房建工程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

  
为实现复杂多向的交通转换,东人工岛采用“一体两翼”方案,岛上设主线隧道与堰筑段隧道,实现交通转换的4条匝道隧道,一座千吨级救援码头及包括风塔、泵房、变电站、发电机房等房建工程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这意味着,填海筑岛后不仅要在岛上建设相应房建工程,还需在岛内建造沉管隧道、匝道隧道,形成复杂立体的水下互通立交。

  
在来到深圳通道S03标项目堰筑段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东人工岛堰筑段钢板桩打设基本完成,正进行回填砂等施工。乘船来到沿江高速下海域,施工船正在对海床开展旋喷桩地基加固,固结海床的淤泥层。深中通道S03标中铁隧道局深中通道项目工程部副部长冯举告诉记者,S03标项目紧邻宝安机场,施工时受到了航道限高的影响。为了在施工过程中不超限高,钢管只能进行切割焊接,工程在施工方面对焊接技术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为了克服工程近陆域施工受航空限高、海上风浪等条件影响,加快施工进度,堰筑段钢板桩施工班组的技术人员经历了无数个通宵的钻研,他们通过科学组织克服了钢板桩本身嵌固较小、悬臂过长与航空限高的矛盾。通过增加机械臂、浇水降温等方法解决了入岩困难问题。

  
“深中通道堰筑段的主体结构预计在明年底完工,目前堰筑段的施工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深中通道项目S03标生产经理刘玉涛说。

  
海底隧道 黄金水道下的钢壳沉管

  
深中通道是集结“桥、岛、隧、水下枢纽”的世界级高难度工程。其中东、西两座人工岛、海底隧道、水下枢纽均在宝安辖区内进行建设。该项目中,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海底沉管隧道是整个项目中最大的技术挑战,具有“超宽、变宽、深埋、回淤量大、挖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五大技术难点,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前所未有。

  
据介绍,项目钢壳沉管隧道用钢量总量达到了32万吨,总共32个管节,每个标准管节的尺寸为46米×10.6米×165米,用钢量超1万吨,总重量近8万吨,体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船体。同时,项目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结构,在国内属首次应用、国际首次大规模应用,国内缺乏相应设计标准、建设技术及经验,尤其在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管节多次转场的结构质量控制以及管节长距离浮运安装的风险管控等都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面对项目规模大、工期紧、标准高、接口多、管理复杂、测控精度高难度大等复杂建设条件,中交四航局建设技术团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最新的技术成果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科研取得的成果,将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填补国内钢壳沉管隧道建设技术空白。

  
目前,沉管预制场正在有序推进卸驳码头、厂房、轨道梁等施工,管节移动台车已完成样机,智能化浇筑设备正在进行样机试验。

  
西人工岛 “海上风筝”成跨海通道支点

  
不亲临其境,很难想象,在大海中,从无到有,水面变陆地。日前,本报记者乘坐深中通道西人工岛项目建设方中交一航局的大型工程船,登上了已经成岛的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在接送客人登岛的同时,船上也运输了不少蔬菜瓜果和肉制品,这是西人工岛目前200多名建设者一天的粮食。

  
西人工岛岛长625米,最宽处456米,呈菱形,就像海上的风筝。这座岛是整个深中通道的控制性工程,是海上大跨径桥梁与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的重要过渡,以及首节沉管隧道对接的关键前提。西人工岛围堰结构不仅止水要求高,还要经受住海浪的侵蚀,达到百年工程使用寿命的质量标准。

  
西人工岛钢圆筒振沉从2017年5月1日开始,经过四个多月的建设完成由57个巨大的钢圆筒构成的围堰岛壁,2017年9月18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最后一个钢圆筒精准振沉到位,西人工岛正式成岛。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调度长常青则是完整见证了西岛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西人工岛上的调度室,记者见到了皮肤黝黑的常青,即使接受短暂的采访,但常青的对讲机仍然不能关闭,只能把声音调小,采访过程中也要不时回答机器那头的询问。

  
据介绍,围堰岛壁的每个钢圆筒直径28米,相当于1个国际标准篮球场的长度。“刚开始的时候只能住在船上,后来第一个圆筒振沉后就能在上头搭帐篷住了,现在有了‘大风筝’,活动空间慢慢大了起来。”常青说。

  
经过岛内回填砂,如今的西人工岛内从一片泽国变为了近乎真正的陆地。踩在这片曾经是大海中的土地,大地带来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摸一摸沙石浑杂的土地,是干燥厚实的,瞭望远处的珠江出海口,这座暂时的孤岛将成为深中通道桥与海底隧道的换乘站。如今的西人工岛建设已渐入佳境,相较于施工初期的茫茫沙渚,岛上各分项工程均快速有序推进。

  
记者离岛的时候,正值下午五点,岛上的建设者们正在匆忙地收拾行李,不远处的吊臂机正在将一个个集装箱宿舍吊起搬运。原来,当晚之前,这些居住的“家”又要连着房子一起搬家了。常青告诉记者,因为居住地要变成建设工地,所以这样连着房子一起搬家是西人工岛的常态,“东边施工西边住,等到西边需要施工的时候,在东边再腾出来一块小地方住。”虽然艰难,但常青告诉记者,工程进展越往后,条件会越来越好的:“等工程稳定了,我们会种植一些绿植,还会建篮球场,到时候再邀请你们来!”常青说。


 


来源:宝安日报

Baidu
map